当前位置: 加热墙 >> 加热墙优势 >> 美丽中国先锋榜12北京公厕品质提升改
编者按
近日,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图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选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攻坚克难的30个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现将这30个案例予以编发,供大家学习借鉴,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批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对厕所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北京虽然解决了部分历史欠账,但依然存在市区背街小巷公厕硬件设施差、环境脏乱、异味突出、冬天寒冷、夏天闷热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些偏远村落,仍在沿用传统旱厕,既影响环境卫生,还影响居民生活,亟须进行大面积达标改造。
北京采取普查调研摸清底数、政策标准技术支撑改造、分区组织试点引路等做法,积极推动公厕提升改造。城区公厕建设,坚持“便利、卫生、耐用、美观”的原则和“节能、环保、资源循环”的工作理念,使用低位抽排和新风技术,解决公厕除臭问题;使用节能照明技术,增加了公厕亮度。部分平房区公厕安装粪尿倾倒池,方便附近居民倒马桶;有条件的公厕安装空调等设施,确保公厕温度适宜。农村公厕改造,以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组织实施农村公厕达标改造,推动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运行规范化。通过使用气水冲、真空排导等节水技术,解决农村、城乡接合部地区旱厕改造难题;使用低能耗加热保温技术,解决公厕冬季防冻问题,到年底,实现农村公厕基本达到等级标准。
“厕所革命”公厕品质提升改造农村公厕达标改造
一、背景情况
“厕所革命”是一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是遍布城市、乡村各个角落的国家工程,是改善厕所硬件、改变顽疾陋习的系统工程,是促进国家社会发展、国人文明进步的一场“革命”。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像反对“四风”一样,下决心整治旅游不文明的各种顽疾陋习。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延边州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北京历来重视公厕建设,先后四次进行大规模公厕升级改造,增加数量,提升品质。年至年,实施胡同公厕大规模建设,将沟槽式旱厕改成沟槽水冲公厕,人工掏粪变为吸粪车抽运。改革开放后,公厕实施分类建设管理,实施“公厕收费,以厕养厕”政策。年开始大规模改造胡同公厕,座胡同公厕从四类(旱厕)改造为三类。年至年,城八区主要道路上的公厕全部改造为二类及以上公厕,取消公厕收费。年,启动新农村公厕建设,到年建成新农村公厕座。“十二五”时期,围绕公厕现代化建设,北京市加强公厕硬件设施建设,突出公厕节水、节能、环保、人性化的理念,改造座旱厕,对座公厕加装防冻设施,第三卫生间达到余座,公厕等级达标率达到90%,无障碍率达到60%。
截至年底,北京公厕数量为座,保有量世界第一,城市公厕等级达标率达到96.74%、农村达到79.06%,每万人拥有公厕6.7座(不含行业公厕),超过国家每万人拥有2.3座公厕的水平,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分布4.5座公厕,符合居住区每平方公里分布3—5座公厕的国家标准。
但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对公厕的环境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对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市在公厕数量总体充足的同时,依然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建成区胡同平房地区公厕存在硬件设施差、环境脏乱、异味突出、冬冷夏热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国际一流目标有差距。二是农村地区公厕设施条件差,仍有座传统旱厕运行管理不到位,影响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品质。三是三类以下公厕(旱厕)改造难度大,基本位于市政排水管网未覆盖地区,难以解决排水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批示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公厕工作作为解决民生短板的突出问题来抓,深入调查研究,优化政策措施,统筹谋划、加大投入、发动基层、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年以来,全市完成建成区公厕提升改造座,农村公厕完成旱厕达标改造座,以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牵引,推动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力争年底前解决农村公厕不达标问题。
(一)察实情,对全市公厕进行登记造册
北京公厕实行市、区、街(乡镇)、村四级管理,区、街(乡镇)、村三级作业体制。市级部门负责制定规划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区级负责组织任务实施、日常检查、运行和维护,区环卫服务中心、街(乡镇)、村按照产权负责公厕运行维护,以产权单位自建保洁队为主。公厕规划布局以固定式、附建式为主,以社会公厕为辅,适当补充移动公厕。公厕实行分类管理,达标公厕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三类(不含)以下为不达标。
为有效推动“厕所革命”,掌握公厕具体情况,全市组织开展公厕普查,采取专业公司普查与各区报送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厕逐座拍照、经纬度定位进行登记造册,形成互动式公厕台账。同时,将普查信息纳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厕云平台中,实现公厕数据互联互通、市民可随时查询的状态。经过普查,进行统一筛选,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城市化管理地区公厕座,确定座公厕需提升改造;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通州区、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顺义区、大兴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等13个区农村地区公厕座,确定座三类以下公厕不达标。
(二)谋实事,深入研究“厕所革命”政策措施
在全市公厕普查的基础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研究起草“厕所革命”工作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市政府将“厕所革命”纳入实事项目,确定了“厕所革命”的原则和工作理念,提出了“一厕一设计、一厕一预算、一厕一评审”工作机制和三年逐步消灭三类以下公厕的工作目标,并召开全市大会部署“厕所革命”,明确推进步骤和责任分工,“厕所革命”从年1月开始到年结束,前后分四个阶段。年1至4月,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按照任务分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开展调查摸底,建立任务台账。年5至12月,在核心区、朝阳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及西客站开展公厕服务品质提升试点,形成试点成果。年1月至年10月,在全市组织推广试点成果,因地制宜加装防冻、保温、除臭设施,发展智能、节能(水电)、环保、资源循环等新型公厕。年11至12月,对公厕服务品质提升成果进行检查验收。明确各区政府是推进“厕所革命”责任主体,各部门分工负责,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协助做好公厕建设规划手续办理,财政部门加强“厕所革命”资金支持,旅游、交通、园林等行业部门做好管理范围内的公厕品质提升,农村管理部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农村地区“厕所革命”,宣传部门加强“厕所革命”宣传工作,倡导市民共建共享美好如厕环境。
优化政策加大投入。发布《北京市环境卫生作业预算定额》,对一、二、三类公厕的运行费用给出指导价格。结合农村公厕改造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农村地区公厕建设、运行补助标准(建设一类公厕补助40万元/座、二类公厕30万元/座、三类公厕20万元/座;运行一、二类公厕每年补助6万元/座、三类公厕4.5万元/座)。公厕运行维护资金以市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划转到各区。加强公厕运行服务资金投入,在确保城市公厕每座每年市级1.25万元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将农村公厕建设补助1.89亿元全部转为农村地区公厕运行补助资金,加强对属地政府的考核,未足额使用市级划转事项资金的区,在市政府绩效考核中予以扣分。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厕达标改造政策,研究出台《北京市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厕所革命”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公厕提升改造工作的函》,明确各区按照“责权一致、钱随事走、上下一致”的原则,明确农村地区公厕改造主体,落实建设运行费用。
(三)出实招,加强“厕所革命”指导监督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市、区城市管理部门下移工作重心,深入街道、胡同、农村基层一线指导检查工作,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干部一年内前后33次到各区指导调研,协调解决公厕产权不清、部门合作不畅、接水接电、恢复重建等问题,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市、区、街、村四级合力,共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健全工作落实监督机制,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每周开展调研检查,每月听取进展情况,讲评工作,每季度通报“厕所革命”工作完成情况。将“厕所革命”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首都环境建设考评体系,对“厕所革命”进行年度绩效考核。
修订发布《公共厕所建设规范》。规定公厕规划、设计、卫生设施设置安装与验收要求,对旱厕改造提出要求,完善分类建设指标:一类公厕要满足第三卫生间、管理间、工具间、供暖、无障碍设施、除臭设施、空调、烘手器等34项指标;二类公厕要满足管理间、工具间、供暖、无障碍设施、除臭设施等29项指标;三类公厕要满足独立式大便器等16项指标。修订发布《农村公厕、户厕建设基本要求》。按照城乡统筹原则,精简农村公厕分类指标,要求农村公厕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加装防冻设施,明确农村公厕根据村庄人口数量及户厕覆盖进行规划。
组织“厕所革命”培训,围绕公厕建设运行管理,全市先后组织10次培训,各委办局、各区、街乡镇村多名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重点讲解政策措施、技术应用等内容;与市人力社保局共同举办“厕所革命”高级研修班,对近名公厕管理干部进行“厕所革命”专业、系统的培训,强化业务能力。市委组织部拍摄《农村大讲堂》“实施‘厕所革命’,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节目,通过北京长城网对市农村公厕达标改造工作进行了宣传,给乡镇村公厕管理干部通过网络学习农村公厕达标改造相关政策创造了便利条件。
加强公厕改造技术指导。邀请专家、企业代表,多次组织召开“厕所革命”新技术研讨会,印发了《厕所革命技术指导手册》,在市政排水管网未覆盖的地区,推荐使用“气水冲”、真空排导等节水技术,解决了农村、城乡接合部地区旱厕改造的难题。指导低能耗加热保温技术、低位抽排和新风技术、节能照明等技术,为“厕所革命”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针对胡同平房区公厕提升改造和农村公厕达标改造,分别提出指导意见。
对胡同公厕,重点解决街巷胡同公厕冬冷夏热、脏臭、亮度不够及周边居民倾倒粪尿不便等问题:一是在公厕管道包电热带,确保公厕冬天不冻;二是加装墙暖保温设施,确保冬天在16摄氏度以上;三是在厕间安装主动风道除臭系统,将臭味通过风道过滤排出,同时,给便器加装水封装置,避免下水道返味,确保公厕不臭;四是使用“气水冲”、真空排导便器,节水的同时,提高冲厕效果;五是新建、改造公厕全部使用LED节能灯,增加厕内照度,节约能源;六是在有条件的公厕加装粪尿倾倒口及清洗池,方便周边居民如厕;七是适当增加、合理安排公厕保洁员,在目前1—2座公厕配备1名保洁员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保洁员数量,根据公厕人流量,调配保洁员,使保洁员分布更加合理;八是增加保洁员作业频次,从目前的30分钟巡回保洁一次,提高到15分钟保洁一次的水平。
对农村地区公厕:一是规划设计先行。规划布局对户厕全覆盖村的公厕宜为—人/座,无户厕村的公厕宜为50—人/座,按照标准开展村庄公厕规划设计。城乡接合部地区,外来人口倒挂比例过高的村,公厕总数量不减少,原址改造三类以下公厕,合理设计,增加坑位数量。二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现有设施损坏、未安装防冻设施季节性开放的公厕,全部纳入“厕所革命”工作中,通过修葺储粪池、接通水电、电热带缠绕管道技术等,让关停公厕重新投入使用。三是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中新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新建、改造公厕通过村级污水管道接入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减少粪尿清掏频次。在无污水管网地区采用真空排导、气水冲技术公厕,减少污水产生,减小粪尿处理清运压力,改造中扩大储粪池容积,随满随抽运。按照“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路,逐步探索粪尿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四是专业队伍保障。已建立公厕专业保洁队伍的村,需达到一、二类公厕每年运行费用6万元/座、三类公厕4.5万元/座;未建立公厕专业保洁队伍的村,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保洁队伍。各区政府将农村环境卫生市级转移资金按照公厕数量划拨各乡镇村,不足部分由各区财政负担;同时,农村环境卫生运行经费纳入预算管理,确保每年运行经费足额拨付。
(四)求实效,因地制宜推进落实“厕所革命”
公厕改造提升涉及范围广、问题多,不同地区特点要求“厕所革命”在实际工作因地制宜、灵活推进。北京市在实践中,全面推进老城区胡同平房区、农村平原地区、农村山区、城乡接合部地区“厕所革命”,分类试点先行,推广成熟模式,涌现了多个典型案例。
1.优化改造,提升胡同平房区如厕舒适度。核心区胡同公厕环境显著提升。胡同平房区公厕提升改造是居民翘首期盼的事情。东、西城作为核心区,在推进“厕所革命”中,结合“疏整促”、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多举措提高如厕便利度、舒适度,严格落实公厕运行管理经费,高标准实施管理维护,8座公厕试点家用标准,保持公厕温度适宜、无臭味、增设清洁池,实现了“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不脏不臭”的标准。
2.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厕达标建设。农村平原地区成功试点真空排导污水管网建设。大兴区魏善庄李家场村,在村庄实施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通过真空排导污水管网将公厕、农户粪尿污水、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全村户及3座公厕全部改造为真空排导厕所,同时与真空排导污水管网相连,节约了建设成本,结合村庄户厕、公厕达标改造,实现了灰水的低成本处理,黑水可结合垃圾分类进行治理,协同处理易腐垃圾,实现整体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农村山区公厕提升改造试点顺利。门头沟区在试点山区公厕提升改造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推进“厕所革命”,召开区级专题会8次,区领导带队实地调研、踏勘、拉练检查4次,开展农村地区公厕普查,规划村庄公厕布局,完善区级公厕管理办法,年一年完成56个村座三类以下公厕的改造,超额完成任务。城乡接合部公厕改造取得重要进展。朝阳区结合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大力推进城乡接合部公厕改造,面对区划面积大、不达标公厕多的状况,担当作为,奋起直追,做了大量工作。加强农委、水务、规土等部门协调,做好公厕改造的水电接入、污水排放、用地等工作;加强新技术应用,根据城乡接合部地区上水水压不足、没有污水管网特点,因地制宜使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的真空排导技术,减少用水量和污水产生量;发挥乡镇村作用,在改造中以乡镇为主体,有效调动基层积极性;坚持“一厕一设计”,统一公厕设计招标;加强农村地区公厕管护,纳入区级预算管理,确保公厕建设好有人管。截至目前,超额完成任务,改造三类以下公厕座。牛王庙村应用真空排导技术实施公厕改造的经验被多家中央、市级媒体报道,成为应用新技术解决旱厕改造难题的典型案例。
王庙村公厕改造前后对比(作者提供)
3.精细管理,完善公厕管理维护机制。修订发布《公共厕所运行管理规范》。规定了公厕运行的质量、服务、安全、维护、检查、台账和记录要求,统一了公厕分类建设和运行指标,规定公厕24小时开放。要求一类、二类公厕在06:00—22:00间随脏随保洁,三类公厕在07:00—21:00间巡回保洁。加强厕所日常管理,增加保洁员数量和保洁频次,逐步实现1—2座公厕配备1名保洁员。年,背街小巷新增93名保洁员,公厕保洁频次由30分钟巡回一次缩短至15分钟。健全公厕建设管护衔接机制。落实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健全农村公厕建设管护衔接机制,在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协调下,会同市财政等部门,指导各区落实公厕运行管理规范,足额使用环境卫生划转事项资金,保证农村公厕正常开放。推动农村公厕专业化管理。鼓励专业企业将公厕管护服务延伸到乡村,促进公厕保洁清运专业化。指导乡镇及村合理配备人员、设备、工具,促进本地村民优先就业,形成稳定的专业化管护队伍。
自年开展“厕所革命”以来,全市掀起了改造提升公厕品质的浪潮,建成区、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地区的公厕品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完成胡同平房区公厕品质提升座,受到胡同居民的交口称赞,完成农村地区公厕达标改造座,农村地区公厕达标率从79.06%提高到92.47%,公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完成城乡接合部公厕改造提升座,解决了城乡接合部一半以上公厕脏乱问题,人民群众明显感觉到北京的公厕变得更干净、更方便、更舒适了。
三、经验启示
(一)观念转变是前提
思想不重视,干事没基础。公厕提升、旱厕改造抓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建成区公厕给人印象一直是修修补补,该臭还臭、该冷还冷,公厕品质一直上不去;农村地区及城乡接合部旱厕多,脏乱差,主要是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认为旱厕适合农村地区实际,农村地区没有村级管网,改了水冲公厕粪尿污水没地方排。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根据建成区及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培训到社区、村干部一级,现场踏勘、技术指导相结合。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广大公厕管理干部充分解放了思想,参照自己家里的厕所环境,积极参与公厕提升改造工作。大家深刻认识到,公厕改造不是简单盖个厕所,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在环境治理,重在精细化,怎么解决臭味问题、冬天怎么正常开放、村里怎么实现污水收集、污水怎么消纳,需要一并统筹考虑,最终实现“厕所革命”的目标。
(二)为民办实事是根本
“厕所革命”是为了人民,只有从人民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厕所革命”涉及千家万户,群众是使用者和受益者。开展“厕所革命”政府是主导,群众是顾客和考官。只有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动起手来,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才能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北京市开展“厕所革命”的根本还是群众满意,例如在新建公厕问题上,由群众说了算,群众哪里有诉求,哪里就有响应,积极帮群众解决如厕难题。积极开展“厕所革命”正面报道,积极引导市民文明如厕,破坏公厕设施、如厕吸烟的不文明行为显著减少。
(三)因地制宜是基本原则
北京不同区域公厕情况不尽相同,“厕所革命”不能搞“一刀切”,公厕都是一个模样,都是用一种技术,都是一个标准建设,这就大大背离了“厕所革命”的初衷。为此,北京确定了“一厕一设计、一厕一预算、一厕一评审”工作机制。建成区、农村、平原、山区、城乡接合部基础条件和需求各不相同,“厕所革命”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开展提升改造,如东城区、西城区公厕主要是背街小巷公厕如厕条件需进一步提升,平房院内许多家没有厕所,夏天热、冬天冷,出门去公厕不方便,这就是公厕服务的短板。为此,东城区、西城区试点在背街小巷安装空调,改善市民如厕条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控制空调温度,受到了附近居民的认可。
(四)技术应用是法宝
一直以来,旱厕问题是北京农村地区的短板,不是村里不愿意改,主要是受限于基础设施不健全、改造难度大等因素。北京开展“厕所革命”前,农村还有座旱厕,受村里水压不足、没有污水收集系统等影响,计划改造条件一直不成熟。北京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部门共同考察本地及全国好的企业,寻找农村旱厕改造好的技术和方案。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在城乡接合部试点推行真空排导及“气水冲”技术,解决农村无管网地区旱厕改造难题。经过朝阳区3个村的试点证明,真空排导及“气水冲”技术有共同特点:一是节水,二是不需要水压很足,三是产生污水少。
(五)管理维护是重点
公厕建好、改造完仅是完成了三分工作,公厕后期的运行维护才是核心,公厕的服务水平是市民更加关心的问题。北京市区公厕先从运行费用入手,采取定额管理模式,增加公厕保洁员配置及资金投入,给管理单位一定时间逐渐达到费用标准,使公厕服务水平每年都有一定提升。在农村地区,将公厕建设及运行紧密衔接,制定农村地区公厕管护费用标准,公厕改造完成,确定管护单位进驻开展保洁,确保公厕改造完成可以马上运行,避免后期管护经费不足,公厕建设、改造完成后成为摆设的问题。
来源:选自《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年7月版
编辑:徐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