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
30.牢鹅走鸭逷跎鸡
(9)人工孵蛋产业
三鸟中,母鸡在18周后开始产卵,几乎每天产一枚,营养充足的时候可以产出“双仁”卵,产卵何时结束或减少要看其健康状态。产卵一个月后就开始进入不吃不喝的孵化阶段,孵出小鸡后就要照顾小鸡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没有孵化小鸡的任务,母鸡也会孵起来,一连几个月没有状态。有时为了让母鸡快速进入下一阶段的产卵期,就要把母鸡与小鸡分隔开,或者把母鸡泡在水里让它“醒”。
母鸭差不多要养一年才能产卵,一般在夜里睡觉的时候生产,经常和鸭屎混在一起,鸭蛋看起来脏兮兮的。鸭生性活泼,除了睡觉时静下来外,大体时间都在活动,极少自己孵蛋,基本是以母鸡代孵。番鸭母产卵非常隐蔽,稍不注意就找不到的。有时它会把蛋藏起来,被人发现时已经孵出小鸭了。
鹅的产卵期有季节性,大概七月末八月初开始产卵,每两天产一枚,一个月为一个周期,产卵后开始孵,每年可以有三到四个周期,大概有三十到四十枚卵。鹅也能自己孵蛋,不吃不喝30天,为了母鹅的健康,要给点水喝。“头科鹅”在九月末出世,是鹅苗中最贵重的一批,顺利的话春节前后可以出笼,市场需求量大,好卖。
饲养三鸟需要种苗,就像种田需要秧苗一样简单。理论上都可以用自家母禽巢孵,普通家庭偶尔用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是可以的,但要孵出小鸭或者小鹅就不太方便。如果鸡苗、鸭苗、鹅苗都要自家孵化,不单没有效率,也不现实。面对农村强大的市场需求,一种专门孵化种禽的专业户应运而生,这类家庭作坊统称“鸭箶”。
据年《潮阳县志》等资料记载,本地人工孵化技术始于清代。相传乾隆年间(?)五华县一班铁匠在黄陇都(两英)的墙围村开炉打铁,有10多个鸡蛋遗忘在炉下层而自动孵化出小鸡。两英村民从中得到启示,经多次实验,终于创造了“炒谷孵化法”,成为该村世代相传的特有技术。民国4年()因亲朋关系,该技术才传进灶浦溪头村,打破了多年来“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族规。年后,相继扩散到井都、沙陇、西胪、贵屿等地。
“炒谷孵化法”技术包括选蛋、晒蛋、炒谷、入蛋、照蛋、测温、转蛋、上床、出雏等环节,可谓环环相扣,不得马虎。由于蛋类都易碎,蛋壳碎裂影响孵化率,孵化过程又需要多次移动,总的原则来说需要“轻脚快手”,笨拙粗糙的人原则上不适合从事这种工作。
“选蛋”主要是选择新鲜的,外观规则的,大小基本一致的蛋,切忌“粗头奅壳”,不规则、太小或太大、卵壳偏薄的都要淘汰。年代由于使用剧毒农药TTD,造成很多蛋壳薄脆,严重的全是软壳蛋,对孵蛋行业构成巨大的挑战。
“晒蛋”就是把蛋摆放在垫有棉被的灰埕上晒一晒,接受太阳辐射,获得热量,蒸发掉水分,提高温度。要注意受热力求均匀,晒蛋时要不停地翻扳,正面、背面、侧面都要晒遍,也不能晒得太过。年我在新府读书,就经常看到新府埕摆满了鸭蛋,当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是感觉非常新鲜。有一回还遇到下雨,我发现他们非常紧张,脸色煞白,又不能很快地把蛋收起来,最后用棉被把蛋遮盖起来,当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炒谷”就是把稻谷炒热,用炒热的稻谷作为孵蛋的热源。一般个蛋需要4斤稻谷,用布袋把炒好的稻谷装成软包,在孵化桶里一层热稻谷一层蛋平铺摆放就是“入蛋”。对温度的控制还跟孵蛋所处环节、季节、天气等自然因素有关,冬季刚刚进入孵桶的生蛋每天要炒谷三次,包上棉被、薄膜,有时还用火炉来增加热量,到年关埠、贵屿有人经过试验,改用煤油灯加纸箱孵蛋更加简便。
蛋经过日晒温度提高,放入孵桶用炒谷加热,孵桶上面再用棉被盖紧,在人工环境下蛋群也会发热,叫做发醭(bou5)。蛋群一发醭,桶内温度就不均衡,一般是中间温度高四周温度较低,所以要不停地调整蛋的位置,把外围的蛋移动到中间,中间的蛋移动到外围,使所有蛋受热均匀。这种现象跟南极帝企鹅越冬取暖类似,企鹅们也在不停地变换位置,大自然真的有奇妙之处。
三天后就进入“照蛋”环节,主要是检查一下蛋是否受精,已经受精潮汕话叫做“有奸”。受精卵入桶两天就可以“照珠”,三天可以“照蜘蛛”,8日看见头,12日看到目,20日鸡蛋就孵出小鸡,鸭和鹅需要30日,番鸭需要35日。照蛋可以利用自然光,有经验的人左手扶着蛋,右手掌自然弯曲放在蛋上面遮盖部分阳光,对着自然光线就可以看到半透明的蛋壳里面的发育状况。如果碰巧是阴天,就要把门关成一条缝,或者用镜反照,制造一个明暗对比更加强烈的环境,也可以照出内情。如果“无奸”就要被淘汰出局,称为“水卵”,生蛋一个7分钱的时候,“水卵”可以卖4分钱。
在孵蛋的过程中,每天都要“测温”,按照现当代的科学理论,孵蛋最好能控制在37.6℃左右,以前没有精确的数据,完全依靠经验。人体中对温度最敏感的部位大概是头面部,特别是目尾部位,“测温”时把蛋放在目尾,温度太高靠近皮肤会发出轻微酥脆的炸响声,卵桶就要减少覆盖物,温度不够时就要增加覆盖物。因经常用目尾“测温”,在“鸭箶”工作的人这个部位基本都会糜烂,是典型的职业病。
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一般不会单独孵化一批蛋、出壳完成后再孵化另一批,而是多批次混合孵化,潮汕话一批次叫做“一墟”。因为所有的蛋要不停地调整位置,人工加热的炒谷也会自然冷却,看情况重新加热,乘机把蛋重新摆放,这个过程中就可以插入另一墟经过了“晒蛋”阶段的生蛋。然后在第六天、第九天、第十二天、第十五天、第十八天都可以加入生蛋。每次新“入蛋”、“炒谷”也是“转蛋”、“照蛋”、“测温”的重复,不同批次的动作的不同。
如果孵化的是鸡蛋,第二十天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是鸭蛋或鹅蛋,每五天新入一墟,一般是四至五墟一起操作,最多可以加到十墟。蛋的墟数增多,不同墟次对热量的需求不同,位置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生蛋放置在最中心,时间越久的放在最上层。
为了不致于弄错,不同日期的蛋用不同记号标注,第三日用“-”表示,第六日用两横组成“×”表示,第九日再加一横,以此类推,日数越多,笔画越多。
鸡蛋第二十日就可以破壳而出,这时候就可以把日期接近“出雏”的蛋转移到特制的竹筐里,为“出雏”做准备,这是接近收尾阶段的“上床”环节。如果整个过程温度控制得合适,小雏鸟出壳时绒毛鲜艳,也足够蓬松,叫声响亮,看起来格外健康。
“鸭箶”一般有师傅及助手各1人,设10多只孵桶,每桶孵0个鸡蛋或个鸭蛋,3?5天进一次新蛋,年孵雏5?7万只。如果是客户寄孵,每只取10只作为工钱。如果是自家经营,鸡蛋每个7分钱的时候,出湖时一只小鸡卖1角2分,市面可以卖2角钱,“鸭箶”赚5分钱,小贩赚8分。蛋的受精率影响“鸭箶”的利润,鸡孵化率大概70%-75%,本地鸭孵化率80%以上,半番或者反种孵化率就低得多。
一般来说人工孵蛋没有季节性,但也要避开温度低的冬季,立春开始至立冬结束比较合适,六月到十月是旺季。春季龙眼挂果的时候养鸡成活率最高,叫做“龙眼鸡”,气温逐渐升高,食物更加丰富,养起来比较容易。西胪等地流行农历四月养鸭,可能跟当地的习俗有关。
民国35年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记载:“墙围一村,人工孵化鸡技术精良,为全州之冠”。至年,潮阳县有孵房个,孵桶只,年产鸡鸭苗万只,单两英有万只。墙围孵化专业户黄坤和一家14人,从年起年孵雏60余万只,营业额13万多元。
为了扩大销路,墙围村民还摸索出运“种蛋”至销售地才“出雏”的办法后,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减轻运输的难度,其实也产业细化的创新。民国9年(),人工孵化的鸡、鸭苗除了销售潮汕各县,还外销到广州、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
但是好景不长,年后,墙围世代相传的独门绝技不得不被迫扩散到其他地区,这是对知识产权的无情践踏。随后大陆与世界隔绝,至年完全停止鸡、鸭苗出口,独门绝技被迫中断。到年代重新开放的时候,内地依然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炒谷孵化法”阶段,世界已经进入温控技术阶段。
采用人工孵化箱孵化禽种,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生物指标,人工制造一个完全适合孵化的环境。将完好无破损的受精鸡蛋放入孵化箱中孵化,孵化时间为10?16天。孵化过程中,孵化箱内氧气含量20%,二氧化碳含量1%,相対湿度宜控制在40%?70%,孵化温度控制在35?40.5℃,毎日翻转孵化蛋8?12次,以保证孵化蛋受热均匀。采用孵化箱孵化禽种质量更高,效率更高,工作过程也更加轻便,操作简单,很快就普及。
在人工孵化活动中,还有一种叫做“活珠子”的副产品,就是当鸡蛋孵成ー个生命但是又没有完全成形,蛋里面已有了头、翅膀、脚的痕迹的半成品时,停止孵化,这种亦鸡亦蛋的鸡蛋孵化物俗称“活珠子”。听说活珠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和游离钙,具有养颜补血、滋阴壮阳的功能。在中国,只要能壮阳就是好东西,不管多么令人恶心都有人敢吞食。
-6
百川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