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墙

丁家文一个文科学生的自我修养

发布时间:2022/7/6 19:20:32   
怎样治疗白癜风呢 http://m.39.net/pf/a_4790062.html
大年初三,清理老旧物品,发现一本18年前的笔记本。当时取名“集锦”,是一本随读摘抄笔记,还很中二地配上两句话:“有益身心书常读,无益国家事莫为”,上面印满了用橡皮自刻的印章,妥妥的中二少年。随手翻了翻,曾经的中二少年文科生都记了些什么?(字太丑,丑到离谱)首先,是些文化常识,从词典里逐一翻找来的,什么“三教九流”、“三纲五常”、“三姑六婆”、“五味”、“五脏”、“六畜”、“六根”、“五花八门”、“二十四史”、“二十八星宿”。那时候的好奇心啊,真的大。其次是一些不常见的词语短句,例如“阿鼻地狱”、“阿门”、“哀毁骨立”等,那时候觉得不常见的就是“知识”,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念头。其次是名句名言。诗词名句居多,那时从旧书摊买了一本《唐诗宋词元曲各三百首》,无事或不想听课时翻翻抄抄。所以出现很多陌生的名字:“赵壹”、“韩翃”、“戴叔伦”、“谢枋得”、“郑思有”、“宇文虚中”,如今已记不得他们到底写了什么诗词,唯有摘抄的还些微留有印象,大抵当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其次是名篇段落,那时候学校附近有旧书市场,同学们都爱买旧书,互相交换着看。无论是外国的《羊脂球》、《茶花女》、《悲惨世界》,还是古典小说《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看到喜欢的段落也会摘抄下来。还有一些杂文,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光绪帝在京师大学堂成立仪式上的讲话”片段等,后者是后人伪作,当时17岁的我读起来心潮澎湃。居然把《增广贤文》给全篇抄了一遍。其次是一些对联欣赏,一直觉得楹联有种说不出的美感,于是就摘抄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楹联,每一个楹联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典故。无论是苏东坡与佛印的“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还是传闻中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上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不意味着是历史真实,但故事里体现出的机敏、睿智很让人着迷。其次是一些时政杂文,那时候喜欢去图书馆看报纸,巴以冲突会出现在每一天的报纸上。我站在巴勒斯坦一边,因为受村上春树影响,他说:“在一面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鸡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一边。是的,无论墙有多么的正确,鸡蛋有多么的错误,我都会和鸡蛋站在一起。”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逝世。第二天的报纸上,看到这篇《阿拉法特》。“坚持,便一定能熬过艰难;壮志,从来都酬在身后。但历史却不愿对另一位老人作这样的恩赐。”如今读起来,依然是意难平。在笔记本的下面,有几行单独的部分,用来摘抄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可能一辈子也用不到的那种……比如“一般一个人的头的长度乘以7.5至8倍就等于这个人的身高。”从哪来的呢,命案侦探小说。总觉得有一天,我也可能遇到一个案发现场,只有受害者头颅,我也可以根据人头判断身高,太中二了!还比如“一个物体被加热后,它的颜色会不断变化:℃为深红色,℃为鲜红色……0℃为黄白色……”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嗯,摘抄了之后知道,太阳大约0℃,火焰的外焰温度比内焰高,除此之外,再也没有运用过。其次就是心灵鸡汤啦,那时候心灵鸡汤还是褒义词。青春总是需要被鼓励的,无论是来自他人的鼓励,还是自己内心的激励。在脆弱的时候,有一些文字确实会疗愈你。当然,无论一个少年多么中二,内心朦胧的感情总是需要去面对的。于是一些懵懂朦胧的现代诗就会出现在某个角落。一晃就18年啊!曾经那个充满了好奇心的中二少年已经老去,如今我能更方便地获取我想要的文字、信息,“摘抄”变成了“收藏”,只是我发现,收藏之后,似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那时候,整体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是“自由”的,自己有大量的可支配时间,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这样的空间了。从早到晚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可能作业都完不成,遑论去汲取课外的养分。但是对于一个文科学生来说,积累、汲取永远是最重要的,积累、内化、表达,是一个文科生提升自我修养的必经之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4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